11月12日早上,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于校内陈济棠演讲厅举行庆祝建校75周年暨中国文学系系庆活动「中国文化系列讲座」第六讲《华南田野上的景观》,由该学系助理教授马木池博士主讲。
马博士指出历史学者的责任是还原历史真相,并以多段历史史料作为例子,向出席者讲解历史学者该抱有怎样的研究精神。
夏思义博士的著作:《被遗忘的六日战争:1899年新界乡民与英军之战》,指过去官员记述1899年乡民抗英的战事只维持了六日,伤亡甚微,但夏思义并不认同。他指出《锦田邓氏师俭堂族谱》中锦田友邻堂内英雄祠供奉的是抗英烈士,又据屏山父老邓圣时的说法,指屏山「达德公所」慰寂祠是用作供奉抗英烈士之用。夏思义又指十八乡保留一份1899年抗英死难者名单,乡民把抗英烈士的名字刻记在牌位上,供奉在大树下天后庙的英勇祠。只此三例死亡人数已达五百之众。因此夏思义认为当年抗英之战死伤惨烈,并非如官方所言伤亡轻微。
马博士认为事实恐非如此,并逐一解说。马博士指锦田邓氏早年常与邻村发生械斗,乡民把械斗死者奉祀于英雄祠,而锦田乡十年一届的太平清醮中,准备「英雄衣」的仪式足以证明锦田友邻堂内的英雄祠并非只为供奉抗英烈士而设。屏山「达德公所」的设立,是因八乡与锦田经年械斗,因而与屏山邓氏、上水廖氏结盟,成立「达德公所」共同抵抗敌人,因此「达德公所」的慰寂祠供奉的也不是抗英烈士。此外,大树下天后庙旁的英勇祠建于咸丰元年(1856年),早于英人租界新界,其内供奉的先人,包括乾隆年间与锦田械斗的先烈,每年秋分十八鄕乡众都会到英勇祠拜祭。由以上种种证据可见,夏思义的看法似有商榷之处。
马博士关注到民间建构历史记忆的问题,乡民因应香港主权回归的问题有意识地遗忘「械斗英雄」,并强调「抗英烈士」之说。夏思义引用此类民间的访谈,论证二十世纪初殖民政府隐瞒接收新界的战况,而乡民又借用历史权威学者之说,反证「民间言说」的可信,因而创造出「神话式」的历史记忆。
马博士向听众强调,历史学者不能轻信田野访谈的资料,必须结合文献与档案考证,才能还原历史真相。
演讲结束后,马博士与现场师生及学者积极互动,反应热烈,并拍摄合照以存纪念。
为庆祝珠海学院75周年校庆暨中国文学系系庆,中国文学系特举办「中国文化系列讲座」,邀请多位著名学者、文坛翘楚担任讲座嘉宾,从不同角度讲解中国文学精要、历史文化传统,与听众分享研究成果,传承中国文化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