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紫荆星章相得益彰

01-07,2025

香港珠海学院董事会副主席李焯芬教授获特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大紫荆星章,是2013年获颁金紫荆星章后再度获勋。他接受本社独家专访,对能因科研工作、教师身份,对香港、国家做出小小贡献,觉得非常感恩。

李焯芬教授三次获颁紫荆星章,他谦虚地以惭愧、感恩形容授勋感受。

香港特区政府7月1日公布2024年授勋及委任太平绅士名单,香港珠海学院董事会副主席李焯芬教授和林树哲先生获特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的大紫荆星章、香港珠海学院董事黄永耀先生之尊翁黄志祥先生及学院支持者陈守仁博士、陈清泉教授亦同获金紫荆星章殊荣。

齐心祝贺 学习典范

李焯芬教授是著名岩土工程和水利专家,曾参与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也是香港高等教育界杰出领袖。李教授热爱中国文化,自2003年起担任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并曾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董事局副主席、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成员,积极推广中华文化传承,并投入保护文化遗产工作,同时也就西九文化区的总体发展及重点设施规划提供重要建议,特区政府鉴于李教授对香港文化艺术发展贡献殊深,故颁授大紫荆星章,以资表扬。

林树哲先生多年来领导多个宗亲组织及乡亲会,致力促进在港福建同乡的团结和福祉,以及增强海内外福建人的凝聚力,是一位杰出的社区领袖。他以身作则,热心投入社区工作,并鼓励乡亲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大力支持香港和内地的慈善事业和教育机构。新冠疫情期间,并捐助工会纾困基金,为失业人士提供经济援助。特区政府为表扬林先生长期竭诚服务社会,惠泽社群,贡献殊伟,特颁授大紫荆星章。

上述授勋贤达不仅贡献香港甚深,同时也为香港珠海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助力,香港珠海学院特别举办“恭贺2024荣誉授勋校董及支持贤达祝贺会”,感谢他们对学院的付出。香港珠海学院署理校长张珍女士在致词时表示,“学院同仁将以授勋校董和支持贤达为学习典范,继续群策群力,发挥一贯的团队精神,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为造福社会、贡献香港、回馈国家而努力。”

董事会主席林广兆先生(左)致送亲题之字匾、署理校长张珍女士(右)赠送纪念品予李焯芬教授(中)。

香港珠海学院董事及校务委员会主席徐立之教授,以视频方式致以诚挚祝贺,他表示,他与李焯芬教授相识逾40载,李教授是著名岩土及水利专家,对香港斜坡维修及保育贡献重大,在香港文化遗产上亦付出大量心力,能荣获大紫荆勋章,诚乃实至名归。董事会主席林广兆先生及署理校长张珍女士并致送字匾及纪念品予李焯芬教授。

躬逢其会 甘为人梯

李焯芬教授三度获颁紫荆星章(2005年获颁银紫荆星章、2013年获颁金紫荆星章),他以佛偈“惭愧感恩大愿心”形容授勋感受,他说感到惭愧是因为其实身边很多朋友对社会的付出并不比他少,获奖的却是他,实在愧不敢当。回望过去,尤其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正需要将外面的技术与经验引入中国之时,他很庆幸正逢其时,能因科研工作者、教师的身份,对香港斜坡的岩土工程和水利,以及培育“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下一代,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出小小贡献,他觉得非常感恩。

李焯芬教授2013年获颁金紫荆星章,由时任特首梁振英先生颁授。

李焯芬教授2005年获颁银紫荆星章,由时任特首曾荫权先生颁授。

李教授1970年获港大理学工程硕士学位后负笈加拿大,其后获得岩土工程博士学位,至1994年回母校香港大学任教,其后担任系主任、副校长,之后出任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珠海学院校监、校长,对香港高等教育贡献良多。

他认为,过去几十年是香港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时期,他回忆,“60年代末期,我在港大求学时,香港中文大学刚刚成立,当时的大学生人数大约2、3千人,时至今日,香港已有政府资助8大院校及其他非政府资助的大学、学院,包含副学士学生人数相信已超过20万。但这并非香港独有的现象,内地的大学几十年来亦突飞猛进,每年均有过千万的大学毕业生。大学教育早已由小众的精英教育,变成普及教育。”

1968年以一級榮譽畢業於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 

1969年夏,在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土壤力学实验室,背后为供硕士论文研究用之土壤矿物热差分析器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90年代他从加拿大回到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受政府委托协助解决山泥倾泄问题,“70年代以前惯用水泥固坡,将雨水与泥地隔开,这方法基本上有效,但不美观。我们经过两、三年的研究与实地试验,首创以泥钉的方式进行固坡,采用钢筋固网的方式稳定土质,再在上面种草、种树进行绿化,也同时解决了山坡地美化问题。”

如今泥钉已成为本港长期防治山泥倾泄计划中常见的强化泥土技术,利用泥土和泥钉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泥钉头与泥土间的反应力,启动泥钉钢筋的拉力,从而提高斜坡稳定性,降低发生山泥倾泄的机会。“政府自从在山坡地采用泥钉固坡后,香港就很少听到因山泥倾泄发生人命伤亡的事件了。港大也因此培育出上千位土木工程师,这也是我前面所说,培育社会所需的人才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大兴土木建造高铁、高速公路、电厂等基础设施,以贵州为例,便建了3万多条大桥、1万5千个隧道,从过去“地无三里平”变成今日交通便捷畅顺的省份。在国家高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土木工程人才以配合国家发展所需,大专院校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李教授认为他有机会尽自己绵薄之力为国家培育所需人才,感到非常庆幸与感恩。

1991年,李焯芬教授(右)陪内地专家参观加拿大核电工地。

助学西南 建造希望

70年代他在加拿大留学及生活期间,曾积极参与当地老人院及开办中文学校教育华侨子弟中文等义务工作。90年代回到香港后,又帮助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助学工作,甚至影响了徐立之教授也共同参与了这些义务工作。“有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每周都有一两日返到内地,参与包括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四川西南部雅砻江下游的二滩水电站工程等。”

2004年,于三峡水库进行滑坡防治调研工作。 

三峡大坝堪称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其中,雅砻江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南麓,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流域横跨四川、青海、云南三省,是藏、汉、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当时由于常去这些地区,久而久之,我发现村子里怎么常有彝族儿童游荡?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当地由于贫困加上毒品问题,致使孤儿失学问题严重,于是联系了凉山民族师范学校、西昌学院等这些地区大专院校毕业生到西南贫困山区支教,逐步改善当地儿童的学习环境。”

“同时,也成立奖助学金,帮助西南地区贫困的中学生有入读大学的机会,每年帮助2、3千名中学生入读大学,20多年下来已有数万名学生受惠。”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时至今日,当年贫困的西南山区已不可同日而语,李教授语带欣慰地说,“现在有时会收到那边学生来信,由于现在已有国家资助,他们已不再需要助学金,请我们将奖助学金转给更需要帮助的人。”

2015年李教授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一职退休,同年他与徐立之教授应香港珠海学院董事会永远荣誉主席江可伯老先生之请分别接任珠海学院校监及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2018年又接任珠海学院临时校长,随后出任校长,直至2022年10月卸任。他回忆,当年珠海学院本科生已逐年下降,因此建议多开办硕士课程,时至今日,香港珠海学院已有16个分属文学与社会科学学院、商学院及理工学院不同学科的修课程硕士生课程,提供本科生持续进修的机会。

2022年10月从珠海学院校长一职退休。

热爱文化 重视传承

此次获颁特区政府大紫荆星章原因之一,除李教授是著名岩土工程和水利专家外,更因其热爱中国文化,积极推广中华文化传承,并投入保护文化遗产工作。现在同时担任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成员及国民教育委员会副主席等多项职务的李教授,小学至大学都在香港接受教育,他说,“我读书的年代,香港90%以上中小学都重视英文轻忽中文,修读中国历史的比例大约只有5%,许多人的中国地理知识甚至来自金庸小说,现在听起来好笑,但却是事实。”

他不无感慨地说,“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山川,如何能够培养家国情怀、爱国情操?”曾在加拿大大学教过中国文化的他忆述,“当地大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民族,各自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我记得当时每年都会举办多元文化节,让同学用各种方式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饮食……让其他人认识自己的国家或民族。香港由于历史原因,过去不是很重视文化历史传承,希望政府及民间未来可以多推动历史文化教育,但这不是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做到的,要用多种方式让年轻一代更了解自己的国家,这才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基础。”他说。

专题专栏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Hong Kong Chu Hai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香港新界屯门青山公路青山湾段80号 |电话: (852) 2972 7200 |传真: (852) 2972 7367 |邮箱: info@chuhai.edu.hk